本草纲目
发布时间: 2011-12-19 浏览次数: 751

本草纲目(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)(明)中国医科


《本草纲目》,明·李耐珍(1518~1593年)著。全书首列总目、凡例、附图,卷一、卷二为序例,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,包括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名医别录》、《雷公炮炙论》、《唐本草》等本草名著41种,引医书277种,经史百家书籍440种。总结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中的中药理论,如神农本经名例、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、采药分六气岁物、七方十剂、五味宜忌、五味偏胜、标本阴阳、升降浮沉、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、引经报使、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、相反诸药、服药食忌、妊娠禁忌、饮食禁忌、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、张子和汗吐下之法、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。卷三、卷四为百病主治,袭用本经以来“大病主治”、“诸病通用药”例,举诸风等113种病证,分列主治药物,便于临证查考。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,均以“部”为纲,以“类”为目。分水、火、土、金石、草、谷、菜、果、·木、服器、虫、鳞、介、禽、兽、人十六部,部之下分若干类,凡六十类。每药标注首载文献出处,若有变更以“校正”说明,下设释名、集解、正误、.修治、气味、主治、发明、附方等加以解说。“释名”列举别名,并释得名之由来,“集解”集录诸家所述之产地、品种、形态、采收等,“正误”则辨正历代本草有疑误者,“修治”述炮制保存方法。“气味”阐述药物性味、归经及有毒无毒,“主治”列各家所载药物之功效主治,“发明”阐发药性药理,指示临证用药要点,广引诸家并参以己见.“附方”录该药之效验方剂,并依主治病证以类相从。
本书是在北宋·唐慎微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基础上,增删考订,整理汇编,不仅考核订正了既往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,而且综合集成了大量文献资料,统之以更为严谨的药物分类方法,荟萃了丰富的民间医药经验,并将作者本人及家族的实践经验与学术发明也溶入其间,成为一部对后世影响力巨大的本草巨著。
《本草纲目》由金陵胡承龙初刻于万历二十一年,刊行后不久,即先后流传到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等国,1656年,波兰人卜弥格将《本草纲目》译成拉丁文本,书名《中国植物志》,在欧洲维也纳出版。1676年米兰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,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、德文、英文、俄文等多种文字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《本草纲目》的资料,并称之为“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”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“药物学界中之王子”。1956年著名学者郭沫若为李时珍墓题词“医中之圣,集中国药学之大成,造福生民,使多少人延年活命。伟哉夫子,将随民族生命永生。”2010年3月9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世界记忆工程”亚太地区委员会在澳门宣布,包括《本草纲目》在内的3项中国珍贵文献正式被列入亚太区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